第14章 争执(2/3)
感张力。
“它冰冷,刺骨,带着河水的腥咸和死亡的诱惑。
放弃吧,沉沦吧,让淤泥成为永恒的裹尸布——一个声音在耳边低语。
但胸膛里,却有什么东西在燃烧,是不甘?是愤怒?还是前世未尽的执念与今生重来的狂啸?”
文字极具感染力,情感澎湃如暗流汹涌。
周勋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冰冷河水中的挣扎与不屈。
这已远超一般高中生对“目标”的理解,带有了某种历经磨难后的生命顿悟。
“目标,是斩断过往的刀,也是照亮前路的灯。
它逼着你剥去懦弱的茧,磨砺意志的刃。
它告诉你,躺平即是毁灭,奔跑方有生机。
哪怕前路是独木桥,脚下是万丈渊,也要走得步步惊心,步步生莲……”
比喻新奇精准,“剥去懦弱的茧”、“磨砺意志的刃”、“步步惊心,步步生莲”,语言凝练有力,将实现目标的艰难与决心表达得淋漓尽致。
“它不在远方的象牙塔顶缥缈闪烁,而在每一个熬干的深夜台灯下,在每一本翻烂的习题册里,在每一次想要放弃又咬牙坚持的瞬息之间。
它是具体的,是滚烫的,是可以用汗与血来丈量的距离……”
这一段将宏大的“目标”拉回到具体而微的努力中,踏实而深刻。
“于是,目标成了信仰。
无需香火供奉,只需以骨为柴,以血为油,点燃这具年轻的躯壳,野火燎原,烧出一个干干净净的明天!”
结尾气势磅礴,将目标提升到“信仰”的高度,以“野火燎原”、“干干净净的明天”收束,表达了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信念,读来令人心潮澎湃。
全文没有空泛议论,而是以极具个人化的体验和充满诗意的语言,构筑了一个少年在困境中凭借“目标”实现精神蜕变的内心史诗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与年龄不符的沉郁、顿悟、坚韧和爆发力,让周勋倍感惊奇。
尤其是开篇“六塘河底”的比喻,异常真实,仿佛作者亲身经历过一般。
他反复看了两遍,压下心中的波澜。
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“文体”是否规范,是坚守规则还是认可创新。
周勋做出了一个决定。
他拿起试卷,转身面向整个语文阅卷区,提高了声音,语气沉稳而有力。
“各位语文组的老师,请暂时停一下手头的工作。
”
闻声,整个语文阅卷区的“沙沙”声迅速平息下来,所有老师都抬起头,疑惑地望向周勋副主任。
周勋扬了扬手中的试卷,朗声道:“这里有一篇作文,题目是《目标》,初阅组建议给满分,复审组认为文体不规范,建议扣十分。
争议很大。
我认为,这篇文章非常特殊,也很有代表性。
关于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,特别是如何对待形式创新与内容表达的关系,值得我们所有语文老师共同探讨一下。
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现在,我想请负责朗读的老师,将这篇文章,给咱们全体语文组的同仁们念一遍。
大家都听听,都想想。
然后,我们再来讨论,这篇《目标》,究竟值不值得满分!”
此言一出,阅卷现场顿时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和议论声!为了单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