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论证会硝烟(2/3)
持会议的副总接过话头,目光扫过全场,“下面,就方案本身的核心思路和必要性,大家谈谈看法。
谁先来?”
沉默再次降临,这一次却带着一种尴尬的拉扯。
几位原本跃跃欲试的中层干部,此刻却都眼观鼻鼻观心,仿佛突然对面前的茶杯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谁都明白,第一个发言的,必然成为焦点,也必然最先暴露自己的立场。
“我来说两句吧。
”一个略显沙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。
发言的是审计部的刘部长。
他面色冷峻,目光扫过全场,最后落在王总方向,“从审计角度,尤其是结合近期南城古巷等项目暴露出的问题来看,现有的审批和监管流程确实存在模糊地带和可操作空间。
林浩同志这份方案,或许在细节上还需打磨,但其指出的方向和核心逻辑,是切中要害的,也是符合集团长远规范治理需求的。
我支持对其进行深入论证和完善。
”
刘部长的发言像一块石头投入死水,瞬间激起了反应。
“刘部长说的有道理,规范治理是大事。
”接话的是运营管理部的负责人,一位面相圆滑的中年男子,他话锋一转,“不过,改革也要考虑现实嘛。
这么大规模的系统改造和流程重塑,动静是不是太大了?会不会影响现有项目的推进效率?毕竟业务还是要发展的嘛。
我觉得,是否可以采取更渐进的方式,先选取一两个非核心业务线做试点?”
“我同意张总的看法。
”另一位负责项目审批的副总紧接着开口,语气温和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,“初衷是好的,但方案有些理想化了。
很多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,比如这个双线复核和实时预警,理论上完美,但实际操作起来,会增加多少沟通成本?会不会造成审批效率的急剧下降,甚至引发部门矛盾?我们是不是可以先从完善制度条文、加强人员培训入手?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温和的反对,往往比直接的否定更具杀伤力。
他们不否认问题存在,却用“现实困难”、“效率成本”、“循序渐进”这些无可指摘的理由,将方案的锐气一点点磨掉。
林浩的心慢慢沉下去。
他注意到,王总始终沉默地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桌面,看不出倾向。
又有几人发言,大多附和“渐进改革”的观点,语气委婉,却立场鲜明地将方案推向“需要继续研究”、“条件尚未成熟”的泥潭。
就在这时,一个略显突兀的声音响起。
“我倒觉得,这个方案很有意思。
”
众人循声望去,是战略发展部的陈锋。
他今天穿了一件休闲西装,与其他人的严肃格格不入,脸上带着一种技术人士常见的、对人际微妙缺乏敏感度的直率。
“我仔细研究了方案里的数据预警模型构想,”陈锋语速较快,带着兴奋,“虽然是为监管设计,但其底层逻辑和数据处理方式,完全可以迁移到我们的投资项目风险前置评估体系里。
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创新,不仅仅是打补丁,而是在构建一套新的、数据驱动的决策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