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章 新军初啼(3/3)
制五百人。
孙儿这支卫队,人数五十,尚不足护卫编制的十分之一,所用驻地是营造司闲置偏院,未占东宫一寸土地,何来逾制?”
李御史愣了愣,显然没料到他对《大明会典》这般熟悉,顿了顿又道:“可那军械!特制弩机、震天雷,非东宫制式之物,恐有不妥!万一……万一落入歹人之手,岂不是祸乱之源?”
“不妥?”朱允炆笑了笑,从袖里掏出两本册子,递给旁边的太监,“这第一本,是格物书院的军械造册,上面写着弩机、震天雷的研发缘由——为护卫书院图册与工坊物料,每一笔物料都有营造司的签字;这第二本,是卫队的军械领用记录,每一支弩、每一枚震天雷都登记在册,没有一件外流。
”
他顿了顿,声音提高了几分,让殿里每个人都能听见,“前日紫金山遇袭,匪徒带着边军制式弯刀,显然是有备而来。
若不是这弩机和震天雷,孙儿恐怕已遭不测,连带着东宫卫的百余人,也得折在那里——李大人觉得,保护国之重器、护驾有功的军械,不妥在何处?”
他又看向朱元璋,躬身道:“皇祖父,孙儿这支卫队,兵卒皆是从营造司、书院护卫中选出,没占京营一兵一卒;所用军械,皆是工坊自制,没花内帑一两银子;训练战术,皆是为了护卫东宫与书院——句句合制,事事为公,何来‘私练’之说?”
一番话,说得条理分明,有理有据,连李御史都张了张嘴,竟找不出反驳的话来,只能低着头,额角渗出了汗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朱元璋看着殿下文雅却不失锋芒的孙子,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——他昨晚已从锦衣卫那里得了详细奏报,知道那支灰甲卫队的战术有多新奇,军械有多犀利,更知道朱允炆在训练时有多用心,连弩弦松几分都要亲自过问。
他原以为朱允炆只懂营造、书院的事,却没料到,这孙子在军事上,竟也有这般天赋和心思。
更让他在意的,是朱允炆的“野心”——从营造司攒财富,到格物书院聚人才,再到如今练出这支精兵,每一步都走得稳、走得准,像是早就规划好了,比太子更有帝王的沉稳。
是该压一压,还是该放一放?朱元璋沉默了良久,殿里的空气都像是凝固了,最后终于开口,声音带着帝王特有的威严:“李御史所奏,查无实据。
允炆为护卫书院、工坊编练卫队,击溃匪类,护驾有功,无过。
其所用军械,既为自制,便准其继续研发试用,若有成效,可报兵部,酌情推广。
”
这话,没说支持扩编,却默许了卫队的存在,还给了军械研发的权限,相当于给朱允炆吃了颗定心丸。
朱允炆心里松了口气,躬身谢恩——这一步,他赌赢了。
退朝后,朱允炆没回东宫,直接去了营造司的偏院——那里是卫队的临时驻地,院墙上还挂着昨日用过的弩箭,箭簇上的血已经干了,变成了深褐色。
沈锋和十几个骨干早已在院里等着,桌上摆着一张紫金山遇袭的地形图,用炭笔标着匪徒的埋伏点、卫队的进攻路线,连震天雷的爆炸位置都画得清清楚楚。
旁边还放着几本册子,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:“弩机弦松弛:建议在弦轴处加铜片固定,增加耐磨性”
“三人小组间距:林地行进时应保持两步,而非训练时的三步,避免被树枝阻碍”“震天雷投掷:需增加臂力训练,目标三十步,可加沙袋练习”
“殿下。
”见朱允炆进来,众人都起身行礼,声音整齐,没有半分懈怠。
朱允炆摆了摆手,走到桌前,指着地形图上匪徒溃逃的路线,指尖在一处山坡上点了点:“这里,三组的穿插有点慢了。
昨日是步兵,若是遇到骑兵,根本拦不住。
下次训练,要加骑兵模拟科目——找营造司做几匹假马,让他们练怎么用弩箭射骑兵,怎么用震天雷挡冲锋。
”
沈锋立刻点头,从怀里掏出炭笔,在册子上记了下来,字迹工整:“是!臣这就去安排,明日就找营造司的工匠对接假马的事。
”
“还有弩机。
”朱允炆拿起桌上的一支弩,掂了掂,弩身的木质还带着新料的清香,“格物书院的工匠说,下次能造出能连射十支箭的弩,还能加个准星,射得更准。
你们要提前练连射的节奏,别等新弩来了,还没摸透用法——连射时弩身会晃,得练怎么稳住,不然箭会偏。
”
众人齐声应下,声音里带着兴奋——他们都知道,新弩来了,这支队伍的本事会更强。
朱允炆看着他们,忽然想起半年前第一次见这些人的时候——那时的沈锋还只是营造司的一个小工头,扛着木头走路都直喘气;还有几个后生,连字都认不全,看战术图时得让人念。
可现在,他们能在战场上冷静指挥,能在战后复盘总结,甚至能提出改进装备的建议,眼里的光比刚来时亮了太多。
这就是他要的军队——不是只懂厮杀的莽夫,而是有脑子、会思考、能进步的“理性之师”。
“沈锋,”朱允炆忽然道,声音里带着几分郑重,“五十人太少了。
下个月,从营造司再挑五十个——要选那些家里有牵挂的,更知感恩;书院也再选五十个,要懂点器械的。
凑够一百五十人,分成三个队,每队五十人,各练一个战术:一队练山林作战,一队练平原防御,一队练街巷突袭。
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,“训练强度加倍,我要你们在三个月内,能应对千人规模的突袭,能守住一座小城。
”
沈锋愣了一下,随即眼中闪过一丝兴奋,单膝跪地:“臣遵旨!定不辜负殿下所托!”
朱允炆走到院门口,抬头看向远处的紫金山。
夕阳正落在山尖,把云彩染成了金红色,像极了他心中那团正在燃烧的火。
他知道,这支一百五十人的卫队,还只是星星之火,小得很,弱得很。
但只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,不断改进战术、升级装备、培养骨干,总有一天,这星火能燎原,能烧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。
昨日退朝后,朱元璋私下召见了他,没说别的,只递了一本“守御图”,淡淡道:“江山是朱家的,得守好。
”
那语气里的默许,他听得明明白白。
洪武朝的风,终究会变。
而他这支初试啼声的新军,会成为最硬的那根脊梁,撑起他想要的江山——一个没有藩王割据、没有战乱纷扰、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江山。
朱允炆握紧了拳,指节泛白,眼里的光比夕阳还亮:这一天,不会太远。
喜欢大明基建录请大家收藏:()大明基建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