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 日西月复东(1/3)
天享十四年夏。
自东南海上吹来的潮热季风,纵贯千里到达帝都时已很是干燥,扑面炙人,并不能带来丝毫降雨与凉意。
京畿庶民称这风为焚风。
焚风一起,安乐京的苦夏便开始了。
海市一行向南翻越柱天山脉,尚未来得及看清尘烟中安乐京的城郭轮廓,望山隘口内已涌来了浩荡的风。
&ldquo今年天气出奇,这风里竟有水气。
&rdquo海市不禁深深呼吸,一面捺住身下跃跃欲嘶的座骑。
符义笑道:&ldquo哪里,不过是寻常的焚风罢了,今年怕还比往年更干燥呢。
&rdquo
&ldquo可是&hellip&hellip&rdquo海市露出疑惑的神色。
那风虽称不上清凉,却实实在在含着一缕水气,吹拂在他们久经风沙的肌肤上,竟觉出周身毛孔劈劈啪啪地舒展开来。
&ldquo咱们是打黄泉关来,中原什么样的焚风,咱们总是觉得潮润舒服的。
方大人出身帝都吧?那还好些。
沿海诸郡的兵士刚到关上,鼻衄的鼻衄,皴皮的皴皮,总得要过个一年半年才好呢。
&rdquo汤乾自转回头来,扬起眉。
&ldquo末将父籍临碣郡海滨,不过在帝都长大。
&rdquo海市恭谨答道。
说话间转过隘口,到了下坡路上,马儿轻快地小步疾跑起来。
海市小心地控住马,低低惊叹一声。
隘口离承稷门尚有二十里路途,鸟瞰下去,已可见到一股人马与旌旗的巨流正缓缓绕过外郭集结于承稷门外,正是去夏三大营换防开拔前受阅的校场。
那支军队红旗红甲,训练有素,每二千五百人抵达,便列出纵横各五十之方阵,每阵间相隔三丈,依令旗指挥,行列斩齐,起坐转折皆有章法。
先头已有十数阵抵达,人马却依然源源不绝自南方绕城而来,蔚为壮观。
城上的龙旗与近畿营旗一侧,升起了朱红的角旌,那是驻扎麇关的成城营旗。
&ldquo被麇关那班猴子们抢了先。
&rdquo汤乾自摇头,对身后诸参将道。
&ldquo咱们且住,把队型整肃利索,莫要叫猴子们笑话了。
&rdquo
海市转头看去。
焚风一过,遍山碧绿蔓草眼见得枯作一片荒凉灿烂的金黄,山道上蜿蜒着靛蓝衣甲的队伍,如奔流其中的河川。
命司旗传话下去,身后即有雄浑呼应之声潮涌而起,愈传愈北,直响出三五里开外去。
每逢关上换防的次年夏天,自三大营撤回的老兵均需回帝都受阅,依例集结于承稷门外校场听宣,各营主帅亦需上朝觐见述职。
他们身后,亦领有四万人马。
山下烟起,一骑夭矫而上,渐渐看清了身形眉目。
海市纵马跃出队列,挥手喊道:&ldquo濯缨,濯缨!&rdquo
喊声方落,濯缨已到跟前,穿着轻便玄色胡服,未戴武冠,肩负长弓,想是听说换防回来的三营兵马已到承稷门,便从禁军校场打马直奔上隘口来的。
濯缨深浓的眉目里满含着笑,看了她片刻,道:&ldquo糟糕,人没长高,倒被风吹出一脸褶子来了。
&rdquo
濯缨的面貌轮廓浓秀挺拔,若是金发碧眼,便分明是胡人模样,偏生他眉眼浓黑,久居中原,人只道是个格外俊美的男子罢了。
海市一时说不出话,只是上下打量濯缨,忽然奇道:&ldquo你什么时候从千骑进了万骑了?&rdquo一面指着濯缨腰间悬着的腰牌,镶金驺虞纹并紫色穗子,分明是武官万骑的徽饰。
羽林禁卫武官品位本比同等普通武官高出两级,羽林内万骑即同于正三位,只受羽林主帅与四名万骑长节制,与黄泉营主帅汤乾自亦是同秩。
濯缨但笑不答,只解开左肩一枚搭扣,自胁下解下一个月牙形银壶递过来。
那酒壶薄巧贴身,隐于胁下,若是披上外袍甲胄,更是无迹可寻。
海市接过喝了一口,爽快抹抹嘴,笑道:&ldquo真是醉狂,亏了有这么个不露形迹的好酒壶,走到哪都有好酒喝。
&rdquo
&ldquo义父扣下了一坛三花酿,你不回来他便不肯开,这回总算有指望了。
&rdquo濯缨乌金色的眼瞳温煦地望着海市。
海市微不可闻地叹了口气。
那个永远似笑非笑的人,始终当她是个男儿。
这么想着,面上便不觉露出些寂寥来。
濯缨将马并过来,伸手摩了摩她的脑袋。
&ldquo我央织造坊的柘榴替你做了套新衣裳,藏在你床上了,回去试试吧。
&rdquo
&ldquo我又不是孩子。
&rdquo海市勉力笑笑,垂下眼睫,神色郁郁。
濯缨笑道:&ldquo今夜我与义父均轮值金城宫不得脱身,你且回霁风馆歇一夜,明日给你洗尘。
&rdquo说罢便打马往山下去了。
海市怅然望着濯缨身影消失在一川烟草中,忽然心觉有异,放眼一扫,见符义正转回头来,目光灼灼地盯住了从他身边轻捷掠过的濯缨。
那眼神她是知道的,像霁风馆水榭亭台旁潜泳的锦鲤,伏在荷叶之下,盯上了浅栖的蜻蜓。
海市收回视线,掩藏了失惊的神色&mdash&mdash毗罗山道上,符义也是见过那鹄库新左菩敦王的。
符义那眈眈的目光亦不着痕迹地转淡,面孔黝然一色,看不出表情。
黄泉营于承稷门外扎营不到半个时辰,成城营亦自莫纥关开抵,三大营集结城下听宣。
按例,各营四万人马中各分派参将一名、精兵二万留京充实近畿营,余下的解甲还乡。
黄泉营归入近畿的参将是年近五十的符义。
宫中传出话来,三大营主将明日早朝上朝述职,另宣黄泉营参将方海市一同觐见。
夜里,海市告假回霁风馆。
天享三年,帝旭将先帝帝修第三子叔昀居所昭明宫赐予内宫凤庭总管方诸居住。
昭明宫废去宫名,更名为霁风馆,以示与皇族有别,方诸养子仆役等一干人等亦准予居住,特许宫内走马。
仪王之乱前,宫中并无方诸此人,八年战乱中,亦不曾听闻有何功绩,方诸一介内侍,来路不明,权势煊赫何以至此?民间朝野一时非议沸沸。
帝旭疏于问政,总该有个缘由。
那样明敏睿智的君王,八年内辗转征战未遭败绩,披阅政务缜密无过,即便是对那位未能活到光复帝都便去世的皇后,情操也是极坚贞高洁的,怎的就失心丧志了?黑衣羽林追袭复国诸功臣虽行事隐秘,却也渐渐露出端倪,这些见不得光的武者只是傀儡,密如蛛网的傀儡线,全都系于一名宦官之手&mdash&mdash怨愤的潮头登时转向凤庭总管方诸。
方诸也并不与世争锋,种种苦谏折子自各地雪片似飞来,皇帝懒于过目,便叫方诸念来听。
他也便坐于御榻下,面无难色地念出妖孽阉竖等字句,绝不避忌掩饰。
有传言说方诸形容丑陋,心思毒辣,亦有人说他容貌秀美如好女,以色惑主。
然则十四年来,未尝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