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章 盛世长歌(2/3)
"大哥放心,有蒸汽船和火炮,再大的风浪也不怕。
"他压低声音,"此去若能成功,我大唐与西方的贸易将不再受陆路限制。
"
舰队缓缓驶离港口,汽笛长鸣,惊起一群海鸥。
李承乾伫立岸边,直到最后一艘船的帆影消失在海天交界处。
回到长安,李承乾立即着手推进另一项重大工程——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延伸段。
根据宇文恺的设计,这条"永徽渠"将从杭州向南延伸,直通岭南,全长近两千里。
"殿下,如此浩大工程,耗费恐难计数..."户部尚书面露难色。
"钱不是问题。
"李承乾胸有成竹,"澳洲金矿已经开始产出,加上海上贸易的利润,足可支撑。
"他展开一幅地图,"更重要的是,此渠一旦贯通,江南的稻米、岭南的珍宝,都可直抵长安!"
朝堂上仍有反对声音,但当李承乾宣布将采用"分段承包"的新模式——把工程分给各州县,按进度支付报酬——许多地方官反而争相请命。
毕竟,这意味着本地百姓能获得大量工作机会。
五月端午,晋阳公主主持的"大唐第一医院"正式开院。
这座占地百亩的医馆,设有内科、外科、妇孺科等十二个专科,医师近百人,其中三成是女子。
开院当天,免费为千名贫民诊治,孙思邈亲自坐镇。
"兕子,你做到了。
"李承乾看着妹妹有条不紊地指挥医护,感慨万千,"当年那个缠着我讲故事的小丫头,如今已是杏林领袖了。
"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小公主腼腆一笑:"都是大哥教导有方。
"她忽然想起什么,"对了,医院西侧专门设立了'番医馆',由拂菻来的医师主理,他们治疗眼疾很有一套。
"
就在这时,一名侍卫匆匆跑来:"殿下!急报!陛下从洛阳启程返京,途中突发风疾!"
李承乾脸色骤变,立即命人备马。
带着晋阳公主和孙思邈,他连夜赶往潼关。
一路上,小公主强忍泪水,反复检查药箱中的针灸和药剂。
潼关行宫内,李世民面色苍白地躺在榻上,呼吸微弱。
孙思邈诊脉后,眉头紧锁:"陛下元气大伤,需静养数月。
"
"父皇..."李承乾跪在榻前,握住父亲枯瘦的手。
老皇帝微微睁眼,虚弱地笑了笑:"无妨...朕这一生,已无遗憾..."他艰难地抬手,指向窗外,"听,百姓在唱什么?"
李承乾侧耳倾听,隐约传来田间农夫哼唱的小调:"...永徽年,米粮贱,家家户户笑开颜..."
"这是朕听过...最美的歌谣..."李世民欣慰地闭上眼睛,"承乾啊...你做得...比朕想象的...还要好..."
在孙思邈和晋阳公主的精心调理下,李世民病情渐趋稳定。
李承乾每日在病榻前处理朝政,将重要奏折念给父亲听。
当读到澳洲金矿产量翻番、永徽渠工程进展顺利时,老皇帝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。
七月初,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长安:李泰的舰队成功绕过非洲最南端,抵达大食境内的港口!随船带回的不仅有大量异域珍宝,还有十几位愿意来大唐讲学的学者。
"好!好!"李世民在病榻上连声赞叹,"泰儿不愧...朕的好儿子..."
李承乾立即着手筹备更大规模的远洋贸易。
在广州、明州、登州设立"市舶分司",规范海上贸易;同时建造三十艘新型蒸汽货船,专门用于远航。
"殿下,有朝臣质疑如此大兴海运,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