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章(2/3)
一次一定会滑落至第十名上下的位置。
我总觉得她是故意的。
说不定是为了避免成为全班的焦点人物,才在答题时精准控制分数,这可比单纯拿第一名还难上不少。
不过看店的时候例外,面对租借碟片的客人,她通常表现得很有礼貌,有问必答,甚至会主动推荐热门的电影。
一次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,来了个秃顶的中年大叔。
李子桐主动向他打招呼,介绍了最新的进货情况。
“看不出来,挺会做生意的嘛。
”客人走后,我感叹道。
“那人是熟客。
”她耸耸肩,“不好好接待的话,父母会发脾气的。
”
我回想起自己前几次来借录像带时,被她各种嫌弃的经历,不由得感觉到了差别待遇,“我最初来的时候,你的态度格外差劲呢。
”
“谁叫你选了那种碟片。
我讨厌恶心的人。
”她直言不讳地回答。
拜托,那些所谓的恶心碟片可是你家音像店贩卖的哎,而且阁楼上还有更直接更露骨的。
不过这话我没说出口,一来明白那是人家的生计需要,市里所有的音像店几乎都卖那种录像带;二来她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,大概是真心厌恶这类话题吧。
“那时我是被迫过来借的。
”我抗议道。
“我知道,后来不还帮你的吗……不要再谈这种事了。
”她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上。
没等我看完音像店的录像带,店主已开始换上碟片。
小学最后的一年很快过去了,我依旧没摆脱对世界末日的担忧。
但学还是要上的,我背熟了荀子的“劝学”,学会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,考出了一个勉强拿得出手的升学考试分数。
毕业后,我和她进了不同的初中。
青春期,一个非常微妙的年龄段。
同学变了,校服变了,课本变了。
自己的体形、声音以及对世界的认知也开始急剧变化。
初二时有一部港台偶像剧全国热播,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。
以现在的眼光,恐怕想象不出这种俗气的偶像剧到底有什么值得在意之处。
可那时的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剧里的恋爱问题,价值观问题,以及片中四个男主角不阴不阳的长发造型。
认为会对年轻人造成相当不良的影响。
而恰逢此时,本市发生了一起高中生怀孕后自杀的事件。
教育局十分重视,相关文件也下达到了我们的初中。
班主任开始排查起班里早恋的学生。
事实上,真有那么两三对。
这事班里的学生都心知肚明,但家长层面完全不知道。
他们相当惊讶,引起了不小的风波。
听闻此事的母亲也担心起来,不但禁止我看任何偶像剧,还再三盘查我的朋友关系,强调学业为重。
我嘴上唯唯诺诺,心底不以为然。
母亲完全是想多了。
对自己的儿子,不知道她哪来的充足自信。
班里谈恋爱的男生,基本都有些共同特征,尽是些能说会道且相貌俊朗之辈。
这两个条件我都不够格:朋友不多,和女同学更是没有共同话题;相貌平平,个子矮,座位位于前三排(我比同龄人发育晚些,高中才开始蹿个子)。
不过学习考试之余,我有时也忍不住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。
数遍身边,能说得上话的异性也只有李子桐了,虽然她的性格奇怪了些,但外貌方面条件过硬。
属于只要不开口说
话就能让大多数男生想入非非的类型。
但说到底,我们之间的关系说是朋友都很微妙。
而且由于学校不同,接触的机会更少了,母亲有这方面的顾虑纯属想多了。
所以,初二那年的圣诞,李子桐主动约我看电影时,我实际上是相当吃惊的。
那是临近期末考试十二月,她突然来找我,问周末有没有空去看电影。
我多少有些诧异,以往去音像店都是我主动的,她从来没邀约过我。
而且升入初中后我就很少去了。
不过反正周末也没什么事,我还是一口答应下来。
“好啊,还是老时间,我去店里找你。
”
“不是在店里看碟片,是去电影院。
”
“电影院?”
她报出近来一部刚上映的好莱坞大片的名字,一副痴迷的表情,“听说影院有3D版看呢!画面完全是立体的。
”
“这么高科技吗?”我也吃了一惊。
她和我约定见面地点,并强调要我骑自行车去以后就离开了。
隔天,高阳约我打篮球,时间也定在周末,我只好婉拒了。
“瞧你的表情,该不会是和异性有约吧?”他开玩笑道。
我掩饰不住得意,“其实是有人约我一起看电影呢。
”
“真的假的,”他的表情扭曲起来,“你小子居然交女朋友了?”
“你想哪去了,算不上啦。
”我担心他产生奇怪的误解,连忙解释道,“只是普通朋友而已,那人对电影特别痴迷。
但一个人去电影院不方便,才想随便拉个同伴吧。
”
“可你知道周末是什么日子吗?圣诞节哎。
”
“哦,这么巧啊。
”我心算了下日期,说起来圣诞到底是24还是25号来着,“那又怎么样?”
“你这人看不看新闻啊,跟时代脱节得这么严重。
这两年圣诞节早变成了情侣约会的日子了,商家还会搞玫瑰花售卖活动呢。
”
“真的假的?”这次轮到我傻眼了。
“骗你干什么,你去问问班上的情侣们,他们早就定好周末的计划了。
”
我陷入了一阵困惑,考虑到李子桐平时的表现,她应该不会对我有那种意思才对。
但万一呢……
“总之,选那天约你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