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章(2/3)
疑才作出回答,“算是吧。
在这里能坐地铁就绝不要开车,那样反而快些。
”
“原来如此,学到了。
”她钦佩似地点点头,“不愧是大城市的年轻人,你是大学毕业后来上海的?”
“高二就来了。
”
“哦,借读的?你父母挺舍得花钱的啊。
”
“不是的,我母亲本来就是上海人,离婚后回娘家了。
”
“原来如此。
”她连连点头,“按时间推算,是案件发生后半年内的事情吧?”
我感到脊背发凉,眼前之人竟对自己的年龄档案了然于胸。
没人会享受这种被窥探隐私的感觉,我岔开话题,“说到案件,你们在电话里说有新进展?”
“算是吧。
啊,有点冷呢。
”她摇上车窗,当着我的面取出一支录音笔,按下录音键,“你还记得郑坤这个名字吗?”
有一瞬间,我以为他们什么都知道了,但随即察觉到女警官正观察着我的表情。
仔细一想,被郑坤胁迫,因此阴差阳错认识李子桐的过程,我都在当年的审讯里交代了。
查卷宗时发现这个名字也没什么奇怪。
“记得啊,当年我可是被那人欺负惨了。
他有作案嫌疑吗?”
“目前只是假设。
当代的鉴识技术日新月异,时不时地需要对被束之高阁的旧日悬案重新加以检视,新技术会带来新的证物、新的推论。
上个月,利用新一代采集技术,我们意外的从“录像带”案的某件关键证物上采集到了一枚陌生的指纹。
录入系统后,竟和数据库里一个有犯罪前科的男人匹配上了,那人名叫郑斌。
”
有道电流串联神经,我随即想起那是某人的真名,话语脱口而出,“瘪四。
”
“没错,看来你对郑坤的家庭情况十分了解啊。
”
“把我当手下使唤的那段时间里,他常常把自己父亲坐牢的事迹拿出来吹嘘,被迫听过太多遍了。
”
“原来如此,要是能早点来请教你就好了。
刚发现这条线索时简直毫无头绪。
过去这么多年的调查中,李氏夫妇的人际关系早被彻底排查过了。
郑斌与他们毫无联系,说句八竿子打不着也不过分,谁也想不通他是怎么牵扯进这起案件的。
直到调研亲属关系时才发现,有这么一号叫郑坤的人物。
他与你,与李子桐,与音像店都有联系,而且恰巧是郑斌的独子。
”
我“嗯”了一声。
“还有更巧合之处呢!第一,郑斌刚好在案发前夕出狱了。
第二,城关市警方当年曾发布过一张嫌疑人的模拟照片,与他的相貌十分相似。
”
我没出声接话。
“你好像不是很惊讶啊?”
仔细想想,过去这么多年了。
就算此时泄露秘密,瘪四也不太可能怀疑上我,更别提找上门来报复了。
这年月到处都开始安装摄像头了,尤其是上海这种大都会。
警方一接到报案,短时间内就能调出嫌疑人过去24小时的行踪记录。
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良好市民,只要不受生命威胁,我还是挺乐意举报犯罪嫌疑的。
“其实,有段时间我很热衷于推理“录像带”案的真相——毕竟被当成嫌疑人怀疑过——当时我曾研究出一个勉强站得住脚的结论,跟父亲说了,但他没信。
现在想来,和新发现的线索是相符的。
”
我把十三年前的亲身经历如实叙述了一遍。
如何在音像店遇上形迹可疑的郑坤,开始跟踪调查他。
如何在高阳的帮助下破解了搬运尸体的谜题。
最后在警局意外发现瘪四的模拟画像,开始意识到崭新的可能性。
最后端出结论,瘪四就是杀害李学强的凶手。
杀害徐兰的凶手虽然难以确定,但李学强的嫌疑最大。
被瘪四绑架并差点被杀害的事没说,反正也不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。
目前手上的项目离开我这个负责人就完蛋了,自己无法承受被带去吴都市接受正式笔录的时间成本。
听完后,女警官长久地沉默不语。
她盯着我的眼睛,仿佛水文专家正探测水深,评判具有决堤可能性的大坝一般。
“真是新颖而又大胆的假设。
”她终于总结出回应的词句,“可惜没有证据可以验证。
”
她的话语中有股情绪暗流吸引了我的注意。
那是一种把重要事实保留一件没说的语气,很多年前,父亲总这么敷衍想得知案情全貌的我。
在狭小的车厢里,那一点意犹未尽的语意化作云雾般蒸腾起来,导致我的心情始终难以镇定。
“要证据的话,追寻郑坤父子的行踪,直接审问他俩不就好了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