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章 举报信还没寄出,反被“合规整改”反杀?(2/3)
的紧张气息。
一场足以让这个小作坊瞬间覆灭的危机,被李默硬生生拖延了三天。
树荫下的孙瘸子气得差点把拐杖捏碎,木柄发出“咯吱”的呻吟。
但他旋即又冷笑起来:“三天?三天你能变出个企业执照来?看你怎么圆这个谎!”他笃定,这不过是李默的缓兵之计,是垂死挣扎。
执法队一走,厂房里压抑的气氛瞬间炸开。
“默哥,现在怎么办?三天时间我们去哪儿搞个执照啊?”张大力急得满头大汗,手指搓着衣角,发出“簌簌”的摩擦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“是啊,这不明摆着是孙瘸子那狗东西在背后搞鬼吗!”
李默深吸一口气,眼神锐利如刀,掌心在裤缝上擦了擦,压下指尖的微颤:“慌什么!他想看我们笑话,我们就偏要活出个人样来给他看!”
他立刻召集了老陈头、苏晓芸在内的核心成员,紧急召开会议。
昏暗的灯泡下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。
老陈头嘬了口旱烟,烟丝燃烧的“嘶嘶”声伴随着一缕青烟升起,他眯着眼,缓缓开口:“要不,就按小默刚才说的,正式把咱们这摊子挂靠在学校勤-工-俭-学项目下面,走校办企业的老路子。
我以前在老厂就见过,手续虽然麻烦,但终归是条路。
”
李默沉默,指尖无意识地敲击桌面,发出“笃、笃”的轻响。
就在这时,一直沉默的苏晓芸突然从布包里拿出一份报纸,纸张窸窣展开,她手指点着一处豆腐块大小的报道,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:“里们看这个!县里上周刚下发的《关于鼓励扶持我县青年创业的若干试点意见》!”
所有人目光聚焦过去,油墨的气味隐隐飘散。
苏晓芸的声音清脆而有力:“文件里明确提到,为了响应号召,县里鼓励社区推荐有潜力的青年创业项目,申报‘小微创业扶持点’。
一旦获批,不仅能得到政策倾斜,还能在工商、税务手续上走绿色通道!”
李默的眼睛骤然亮起,像黑夜中点燃的火炬!
老陈头的路是求生,而苏晓芸带来的,是通天大道!
“就是它了!”他一拳砸在桌子上,木屑轻颤,震起一缕灰尘。
他立刻抓起纸笔,笔尖在纸上“沙沙”疾书,大脑飞速运转,一个宏大的构想开始在他笔下成型——《青阳一中学生技能实训与加工服务中心筹建方案》。
他没有将项目局限于一个简单的加工厂,而是将其巧妙地包装成一个集“职业技能教育、响应扶贫助困、服务社区发展”于一体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!
方案中,他附上了与王建国等客户的合同作为市场认可的证明,附上了详尽的生产记录作为运营能力的体现,甚至还做出了一份精确到分的财务预估和助学基金使用规划。
整个通宵,李默不眠不休。
他伏案疾书,指尖被笔杆磨得发红,偶尔抬头,窗外的夜色已从漆黑转为灰蓝。
他不仅在笔下构建蓝图,更在手下改造现实。
他带着张大力等人,连夜对混乱的厂区进行重新布局。
石灰粉在地面划出清晰的“操作区”、“质检区”、“仓储区”和“办公角”,粉尘在晨光中如细雪般飘浮。
红油漆刷上墙面,发出“刷刷”的湿润声响,“安全第一,生产第二”的警示标语在晨风中未干,散发出刺鼻却令人安心的化学气味。
最点睛的一笔,是他用废铁皮和角钢,硬是焊出了一面简陋却庄重的“青年创业光荣榜”。
电焊的“滋滋”声划破黎明,火星四溅,烫红了他的手背,也点燃了希望。
第二天下午,苏晓芸再来工厂时,被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深深震撼了。
地面整洁,标识清晰,机器排列有序,空气中竟有了一丝秩序与尊严的味道。
她内心的触动无以言表,回到社区办公室,在那份推荐意见的末尾,她郑重地写下:“该项目虽由学生自发形成,但已具备高度的组织化运作能力、明确的社会价值与可观的经济潜力,恳请上级领导给予关注,建议纳入首批‘小微创业扶持点’进行重点培育。
”
写完,她将这份方案和推荐信小心地装进信封,亲自送到了县政府大院。
她没有走常规流程,而是直接递交给了分管青年工作的副县长的秘书——她的大学学长,也是她哥哥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