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章 破铜烂铁签下的第一份“婚书”?(3/3)
他将这些内容,连同测绘出的关键数据图纸,全部刻录成了一张张VCD光盘,免费发放给第一批报名参加技术培训的下岗技工。
一周后,首批三十名学员完成了理论学习。
李默将他们带到车间,面前是一台锈迹斑斑、彻底趴窝的国产Y54插齿机。
“各位师傅,理论学完了,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遛遛。
”李默指着那台废铁,“今天,咱们就来一场实战考核。
限时四小时,把它给我修好!谁能让它重新转起来,谁就正式成为我们启航技术的签约技师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三十名昔日里眼神黯淡的技工,此刻眼中都燃起了熊熊的战意。
他们分组协作,对照着光盘里的知识,诊断、拆解、修复、调试……车间里一时间叮当作响,扳手与金属的撞击声、气动工具的嘶鸣、老式万用表的蜂鸣交织成一片。
有人额头沁出汗珠,顺着脸颊滑落,在油污上划出一道浅痕;有人蹲在齿轮箱前,屏息凝神,仿佛在聆听机器的心跳。
李默站在一旁,系统界面在他眼前悄然刷新:
【主线任务Ⅱ-2:组建核心技术团队,进度:79%……】
当考核时间截止的最后一分钟,随着最后一颗螺丝被拧紧,开关合上的瞬间,那台沉寂了不知多少年的Y54插齿机发出一阵沉闷的咆哮,齿轮精准地啮合,平稳地转动了起来!
“成功了!我们成功了!”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。
安建国站在人群的最后方,看着眼前这群被他亲手带出来的“徒弟”,看着那台被他们联手复活的机器,浑浊的双眼不知何时已经湿润。
他下意识地挺直了佝偻许久的腰杆。
那一刻,他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工厂抛弃的废人,他是一位能传道授业的“师父”。
深夜,当车间里的欢庆声渐渐平息,一辆黑色的轿车悄无声息地滑入厂区。
林诗雨推门而下,一眼就看到了那个在灯下依旧专注的身影。
李默没有在庆祝,而是铺开了一张巨大的长三角地区工业规划图,正用一支红色的记号笔,在地图上圈出几个毫不起眼的、标注为工业空白带的区域。
“你真打算去那儿?”林诗雨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。
李默抬头,对她的出现并不意外,只是点了点头:“青阳的废铁快被我们挖干净了。
下一步,我们得去一个更大的战场,找更多的‘废铁’。
”
林诗雨沉默了片刻,似乎在消化他话语中的野心。
忽然,她从随身的包里拿出了一张名片的复印件,递了过去。
“我爸以前在德国合作过的一个轴承供应商,叫‘舍弗勒’,去年他们和林氏的合作断了。
我查过,他们在苏州设立了代表处。
”
李默接过那张印着德文和中文的名片,指尖触碰的瞬间,脑海中的系统猛地一震:
【提示:检测到关键性‘跨境供应链’线索,已标记。
】
他心中一动,抬起头,恰好对上林诗雨的目光。
那双总是清冷如冰的眸子里,此刻竟闪烁着一种他许久未见的光芒,那是混杂着期待、挑战和一丝好奇的复杂光彩。
“你不是只想重建林氏吗?”李默轻声问。
林诗雨的嘴角微微上扬,勾起一个极浅的弧度。
“以前是。
”她凝视着李默,一字一句地说道,“现在,我想看看,你到底能走多远。
”
话音落下,窗外,那台被他们修复后,一直作为精神图腾的老旧龙门铣床,皮带轮在电机的带动下,发出轻微的“吱嘎”声,缓缓地,转动了象征着新起点的第二圈。
李默的目光从林诗雨的脸上移开,落回到了地图上,又从地图,扫向了车间里那些刚刚重获新生的机器,以及那些正沉浸在喜悦中、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工人们。
他的视线最终定格在安建国的身上。
老安师傅没有和年轻人一起欢呼,而是拿着一块棉纱,像对待稀世珍宝一样,仔细地擦拭着那台刚刚被修复的插齿机,眼神里满是疼爱与专注,仿佛在与一位老友对话。
李默的手指在地图上一个被他重点圈出的位置上,轻轻敲击了两下。
那是——一个比青阳县所有废弃工厂加起来都要棘手的地方。
他需要更多能打硬仗的兵,更需要一位能独当一面、镇得住场子的将。
一个既懂技术,又懂人心的先锋官。
他的嘴角,缓缓浮现出一丝笑意。
是时候,给这位新晋的“安师傅”,一块属于他自己的试金石了。
喜欢穿越成废物高中生,看我逆天改命请大家收藏:()穿越成废物高中生,看我逆天改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