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章 风雨欲来山河暗,谋划国运步步难(2/3)
命令各地情报人员,加大对日军特务机关的打击力度,宁可错杀,不可放过!对那些被策反的汉奸,要坚决清除,绝不姑息!”
毛人凤沉声应是。
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酷,我知道他是一个能下得了狠手的人。
在这样的时刻,我们需要这样的人。
“还有,毛处长,重点关注日军在华北地区的舆论宣传和文化渗透。
他们试图通过各种手段,瓦解我民心士气。
我们要加强反宣传,揭露日军的侵略本质,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。
”
“是!韩次长。
”毛人凤立正敬礼。
送走毛人凤,我感到一阵阵的愤怒。
这些日本人,他们不仅要侵略我们的土地,还要奴役我们的思想,这让我无法容忍。
下午,我召集了军政部总务次长陈继承将军和军需署署长俞大维先生。
我需要他们尽快拿出物资储备和转移的详细方案。
“陈次长,俞署长,日军的侵略野心已经昭然若揭。
一旦战争全面爆发,沿海地区和华北地区将首当其冲。
我需要你们立即制定详细的战略物资储备和转移计划。
务必将重要的军工厂、设备、物资,以及技术人员,向西南大后方转移。
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头等大事!”我的语气不容置疑。
陈继承将军严肃地回答:“韩次长,我们已经着手进行了一部分物资的秘密转移,并对一些重要的军工厂进行了评估。
但大规模的转移,需要巨额资金和人力,工程量巨大。
而且,如何隐蔽地进行转移,不被日军察觉,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。
”
俞大维先生补充道:“韩次长,军工厂的转移,不仅仅是设备的搬迁,还涉及到工人的安置、技术的传承。
我们正在与德国方面洽谈,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,以便在大后方建立新的军工基地。
”
我深知他们的困难,但我也明白,这是我们能否坚持长期抗战的关键。
一旦沿海的工业基地和重要城市被占领,我们如果没有大后方的工业支撑,就将陷入绝境。
“我知道困难重重。
但我们别无选择。
资金方面,我会向财政部争取。
人力方面,发动地方政府协助。
至于隐蔽性,可以分批次、小规模进行,利用夜间和偏僻路线。
俞署长,你负责制定军工厂转移的详细路线和时间表,陈次长负责物资的调运和储备。
同时,务必保证转移过程中人员和物资的安全。
”
两位将军都郑重应下。
他们明白,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。
晚上,我坐在办公室里,批阅着各地送来的关于民众动员的报告。
报告中提到,虽然抗日情绪日益高涨,但由于长期战乱和地方军阀的压榨,一些地区的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,动员工作进展缓慢。
我感到一阵心痛,这都是历史的沉疴,要在短时间内治愈,谈何容易?
我拿起笔,在报告上批示:加强宣传,改善民生,严惩贪腐,让民众感受到中央的抗日决心和爱民之心。
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凝聚民心,形成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。
第三周:1937年3月15日至3月21日
三月第三周,北平的天气逐渐回暖,但我的心却始终沉浸在冰冷的现实之中。
情报显示,日军在华北的军事部署已经基本完成,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随时可能爆发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周一上午,我召集了军事委员会的高级幕僚会议,参与者包括陆军大学校长杨杰将军和总参谋部作战厅厅长刘斐将军。
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疲惫,显然,最近的局势让他们同样忧心忡忡。
“各位,日军在华北的部署已经基本完成,我们必须做好随时迎战的准备。
”我开门见山地说道,“刘厅长,华北地区的防御方案,是否已经完善?”
刘斐将军打开地图,指着平津地区,沉声道:“韩次长,我们对华北地区的防御方案进行了多轮推演和修订。
目前,我们计划依托平津外围的河网和村落,构筑三道防线。
第一道防线,以永定河、潮白河为依托,主要任务是迟滞日军前进,消耗其有生力量。
第二道防线,则在平津近郊,构筑坚固工事,准备进行阵地防御。
第三道防线,则是城防工事,准备进行巷战。
同时,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撤退路线和物资转运计划。
”
我仔细审视着地图,心中却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。
我知道,这些防线,在日军强大的重炮和航空兵面前,都将显得不堪一击。
我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抵抗方式。
“刘厅长,这些防线固然重要,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些固定的防御工事上。
日军的优势在于重武器和机动性,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的劣势,打出我们的特色。
我再强调一遍:以空间换时间,绝不是一味退却,而是在运动中消耗敌人,在消耗中保存自己。
你带领作战厅,务必立即研究在华北平原之外,如何利用地形优势,展开运动战和游击战的详细方案。
”
杨杰将军补充道:“韩次长,陆军大学正在加紧培养一批军事干部,尤其是熟悉游击战术的基层指挥官。
我们已经将华北地区的地形特点,作为游击战术研究的重点。
”
我点点头,杨杰将军的工作是基础而重要的。
“好!杨将军,我希望你们能将游击战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,形成一套适合我军的游击战术体系。
同时,要加强对新兵的训练,尤其是射击、投弹和刺杀等基本技能。
”
会议结束后,我陷入了沉思。
我深知,未来的抗战,将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。
我们不能指望在短时间内击败日军,但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消耗和牵制,拖垮他们。
下午,我接待了一位不速之客,来自广东的余汉谋将军的代表,一位名叫张发奎(化名,代表当时粤军将领)的少将。
他身材魁梧,眼神坚毅,带着一股岭南军人的彪悍之气。
“韩次长,久仰大名!”张发奎将军抱拳行礼,声音洪亮。
“张将军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
”我回礼,示意他坐下。
我知道,粤军是地方实力派中,抗日情绪比较高涨的一支力量。
“韩次长,我此行是奉余将军之命,前来了解中央对抗战的具体部署。
粤军虽然远离北方,但抗日之心,与中央军无异!我们愿意听从中央指挥,共同抗日!”张发奎将军慷慨激昂地说道。
我心中一动,粤军的主动请缨,让我感到一丝欣慰。
在这个内忧外患的时刻,能有这样的地方军队支持,弥足珍贵。
“张将军,我非常感谢粤军的抗日决心。
中央对抗战的部署是全面的,但需要全国各地的军队共同协作。
我希望粤军能够尽快进行整训,加强现代军事技能的训练,尤其是对日军重武器的应对和反击。
我会派一批军事顾问,前往粤军协助训练。
同时,你们也要多与友军交流,学习先进的战术。
”
张发奎将军听后,面露喜色:“多谢韩次长!有中央的支持,粤军一定能打出中国人的骨气!”
送走张发奎将军,我再次感到肩上的重担。
我不仅要指